2019年我國牛羊肉產業處于供求趨緊格局,牛羊肉消費量及產品價格持續高位,為深入了解產業發展現狀,全國畜牧總站組織專題調研小組,對部分省區的牛羊產業開展了調研。現結合調研了解的情況,梳理促進牛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,旨在為領導提供決策參考,同時也可為養殖企業和廣大農牧民提供發展建議。
一、肉牛肉羊生產形勢
(一)牛羊肉產量小幅增長,總體供應偏緊。據對50個養牛大縣定點監測,2019年末,肉牛存欄同比增長2.0%,其中能繁母牛存欄同比增長0.2%。2019年,肉牛累計出欄量同比減少3.0%,結合出欄活重測算,全年牛肉產量同比增加2.0%。牛肉供應總體處于偏緊狀態。據對100個縣肉羊生產監測,2019年肉羊累計出欄同比下降0.4%,累計產肉量同比增長1.2%,羊肉供應有保障。能繁母羊存欄和新生羔羊總量同比都有所下降,肉羊產能偏低。
(二)牛羊肉價格持續高位,養殖保持較好收益。2019年出欄活牛平均價格28.6元/公斤,同比上漲8.7%;牛肉平均價格為73.13元/公斤,同比漲12.3%。羊肉價格自2019年春節期間創歷史高位且一直持續,2019年綿羊出欄平均價格為26.64元/公斤,同比上漲14.7%,山羊出欄平均價格為38.26元/公斤,同比上漲23.1%,牛羊價格的持續高位也帶動肉牛、肉羊養殖收益增加。
(三)牛羊肉消費需求日趨走高,拉動進口大幅增長。據監測,2019年牛羊肉累計交易量同比分別增長1.2%和4.7%。由于受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,全國豬肉供應大幅減少,帶動了牛羊肉需求量大幅上升。由于國內牛羊肉量少價高,拉動進口量出現大幅增長。2019年,牛肉進口165.9萬噸,同比增加59.7%;羊肉進口39.2萬噸,同比增加23%。
二、肉牛肉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
雖然肉牛肉羊市場行情不斷高漲,養殖收益不斷提升,但牛羊產業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定阻力和困難,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(一)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,人員補充更新難。從業人員老齡化問題在不斷加劇,對于產業發展所形成的挑戰不容忽視。由于年輕人不愿從事牛羊生產,當前老齡化問題突出,人員青黃不接。據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行業統計,2018年肉羊養殖戶數量為3029戶,與2017年相比減少10.57%。
(二)飼草料供應困難,資源利用率不高。新疆、內蒙古、寧夏等地飼草料供應不足的情況下,需從外地購買飼草料成本極高。我國大量的優質干草飼料需從美國、西班牙、澳大利亞等國家進口。以天然放牧為主的地區,牛羊養殖場經營者對草場依賴程度較高。如遇氣候異常,為保證每只羊有充足的飼草料,可能還會引發養規模縮減。同時部分養殖戶還不能充分利用豐富的農副產品,飼喂單一,影響了羊肉產量和品質。
(三)資金投入量大,投資回報周期長。土地匹配難、糞污資源化利用難、質優價廉的飼草料供應難等一系列問題,最終導致養殖成本一直降不下來。以肉牛養殖為例,目前每銷售一頭10月齡大的架子牛收益4000元左右,養10頭牛才能有平均每月4800元的收入,而母牛售價在1.5萬元左右,加上每月飼草費用,總投入需要20萬元左右,加上圈舍建設等費用,投資回報周期長。金融部門放貸門檻高、利息高、額度小、周期短,資金短缺仍然是制約牛羊產業發展的瓶頸。
(四)產業鏈發展薄弱環節較多,產品附加值不高。一是養殖技術薄弱,尤其體現在肉牛養殖方面,無法養出高品質肉牛,后期高價值增長階段收益無法獲得。二是品牌建設力度不足,品牌帶動力較弱。三是養殖端仍為產業的弱質環節。良種繁育滯后,沒有形成專門的肉牛肉羊品種和品系。四是養殖基礎薄弱,受疫病和自然災害影響大,牛羊生產的防災減災體系不健全,生產抗災能力較弱,冬春季節死亡率高、繁殖存活率低、掉膘嚴重等問題較為突出。
(五)牛羊肉進口量持續增加,國際競爭力不足。2019年我國牛肉進口量同比大幅增長59.7%,羊肉進口量同比增長23.0%。與牛羊出口國相比,我國天然飼草資源分布不均,優質飼草料成本相對偏高,牛羊養殖整體處于高成本高收益格局,在國際競爭當中產品價格優勢不足。此外,我國種質創新利用不夠,缺乏專門化的肉牛肉羊品種(系),牛羊肉產品的品質競爭力也相對較弱。
三、對策與建議
(一)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增加資金扶持力度,科學規劃布局,推進肉牛肉羊全產業鏈建設。要加大能繁母畜的生產布局,既要打造“牧繁農育”,也要打造“農繁農育”,提升能繁母畜的數量和質量。將肉牛、肉羊產業發展與糧改飼、種養一體化、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利益聯結模式創建等項目相結合,統籌規劃,加快畜牧業全產業鏈建設,進一步增加扶貧貸款和貸款貼息,建立和完善母畜保險機制,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渠道,推進肉牛肉羊全產業鏈建設。
(二)加強牛羊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和肉牛肉羊生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。要推進畜牧業現代化,首先要解決良種繁育體系建設,加快推進肉牛肉羊遺傳資源改良計劃,進一步健全肉牛、肉羊繁育與雜交利用體系,為各地發展肉牛、肉羊產業提供種源保障。要因地制宜,研究推廣適宜當地資源條件的養殖技術和方法,通過地方技術推廣和服務部門加大對養殖業者的培訓,提高當地養殖戶的養殖技術和養殖水平。
(三)加快推進飼草料產業建設,提高飼草料供給能力。飼草料是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的物質基礎,應統籌開發利用 “三草一稈”多種資源。加強飼草良繁體系建設,優先發展苜蓿、燕麥等優質飼草料產業,提高我國飼草良種覆蓋率和優質牧草自給率。推進飼草產品規模化生產,提高飼草料生產效率。
(四)推進實施牛羊肉精深加工工程,加強品牌建設和宣傳推廣。一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,提高企業知名度,鼓勵龍頭企業與其他經營主體緊密合作,讓優質特色牛肉品牌效應輻射合作社、家庭農場及傳統小農戶,著力打造產品品牌。二是優化牛羊產品結構,做強產品精深加工,提高肉羊牛產品附加值,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優化產品結構,滿足消費者多元化消費需求。三是提高優質特色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。在建立品牌認證,加大對地方優質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力度,逐步實現優質優價,進一步提高優質畜產品的養殖收益。
(五)加強行業統計監測信息服務,建立健全疫病防控體系。要重視畜牧行業統計監測信息服務工作,密切關注肉牛、肉羊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價格變化情況,對肉牛肉羊產業發展的市場變化做出正確預警,服務政府決策,加強行業指導,正確引導肉牛肉羊產業健康發展。強化政府動態監督、檢疫,完善生物安全措施、規范行業標準、建設健康的上下游供應鏈,從根本上增強國內肉牛、肉羊產業的“抗病能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