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工業領域的智能風吹得很猛,機器更換的趨勢蓬勃發展。在智能制造技術的推動下,第二產業迎來了一個轉型和升級的黃金時期。然而,迫切需要實現智能化、自動化和數字化農業,不僅是充滿了機械廠車間,而且還期待著在種植作物的領域出現新興技術帶來的技術創新。
水利型農業遺產是指勞動人民為發展農業而修建的以圍堤、河閘、引水渠等為代表的水利設施遺存、遺跡、遺址。在我國的廣袤大地上,存在著數量眾多、形態多樣、存世久遠、氣勢恢宏的農業水利設施,雖然隨著時代發展變遷
有機農業健康發展的前提,就是擁有健康優質的土壤作為一個有機作物生長的環境,從而生產出健康的農產品。
高效生態農業建設是滿足城鄉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安全優質、營養健康消費需求,促進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、農村增綠的現實選擇,也是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的重要路徑。
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,要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,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,加快物聯網、大數據、區塊鏈、人工智能、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、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。
去年11月,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《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》指出,到2020年,全國建成8億畝集中連片、旱澇保收、節水高效、穩產高產、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;到2022年,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,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;到2035年,通過持續改造提升,全國高標準..
6月2日,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,今年我州大力推進“糧改菜”“糧改藥”“糧改油”“糧改果”“糧改飼”,實施了以發展高原夏菜、食用菌、中藥材、樹莓、小雜糧、優質牧草等為主的種植結構調整“六十萬畝工程”。
6月3日,《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在京發布。該《報告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組織專家編寫。
據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(記者董峻)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。中國農業科學院當天發布的《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9》顯示,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總體水平顯著提高,農業持續向綠色化轉型。
6月1日,財政部辦公廳、商務部辦公廳和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發布通知,決定2020年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。目標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,促進形成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暢通、線上線下融合、涉農商品和服務消費雙升級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和現代農村市場體系,培育一批各具特色、經驗可復制推廣的示范縣。